位置: 首页 > 行情 > 正文

“适老化”能否成为民生服务的标配?-天天速看料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于: 2023-01-31 08:36:56  

让群众少跑一趟、少些为难,各类民生服务既要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也要考虑现实需求让群众更方便,千万不能让服务群众变成折腾群众。

近日,“2023年养老金认证时间提前,退休人员必须在1月份完成待遇资格认证,否则养老金将会停发”的传言引发广泛关注,人社部发文辟谣,多地人社部门发布公告予以澄清。近日举行的人社部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专门介绍了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的认证方式,明确表示认证在12个自然月内进行一次即可。


(相关资料图)

事实上,近几年,每到岁尾年初,类似的不实消息都会出现。这背后是一些不法分子为推送代办认证的虚假网站从中牟利而推波助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老年人面对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时的焦虑情绪。

进行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是国际通行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被冒领,维护基金安全。为提升便民服务水平,2018年5月,人社部门取消了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的集中认证,老年人不必通过现场采集指纹信息、举着当天报纸拍照等方式进行“社保年审”,也省去了异地长途奔袭之苦。

目前,老年人可以通过大数据比对、人脸识别认证和社会化服务认证三种方式进行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2022年,全国约有1/3的退休人员通过大数据比对的“无打扰”方式完成了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不过,大多数退休人员依然需要完成相关认证操作。

录入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短信验证码……现实中,初衷是让老年人少跑腿、少折腾的线上认证,却让一些玩不转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犯了难。人脸识别认证的程序对于不少老年人来说较为复杂。下载App、录入相应信息,认证人做眨眼、转头等微表情,年轻人几分钟就完成的操作过程,有些老年人往往“寸步难行”,如果没有子女或工作人员协助,很容易遭遇认证“卡壳”。虽然老年人也可以选择预约上门认证,但基层部门也面临人手不足等问题,不可能全部指望工作人员上门服务。

其实,除了养老保险待遇认证,在看病就医、政务服务、出行打车、消费付款等生活场景中,一些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急得满头大汗的窘境时有发生。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届时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毫无疑问,在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包括养老保险待遇认证在内的民生服务都应该多一些老年视角、老年思维,让“适老化”成为民生服务标配。可以想见,当人性化、有温度的服务让老年人不再为“网”发愁、被“码”所困,上述新闻中的传言也就没有了传播土壤。

技术赋能,民生服务的创新不应成为老年人的烦恼。一方面,制度设计要多费心思,提升线上服务的“适老化”,化解老年人办事难、办事繁、办事慢的痛点,同时,线下服务发挥兜底作用,特别是在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过程中,对老年人多些耐心和同理心;另一方面,智能设备的研发应多动脑筋,提供“老年友好模式”等。

让群众少跑一趟、少些为难,各类民生服务都应该考虑得更细致、更周到,既要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也要考虑现实需求让群众更方便,千万不能让服务群众变成折腾群众。当民生服务更加多元化、精细化、人性化,我们的社会无疑会更有温度。

关键词: 养老保险 资格认证 工作人员

上一条:

下一条: